今日深圳开智聚会, 有幸见到了志平仁波切. 没想到比起大妈先见到阳老, 哦不, 要叫阳社长. 首先是阳社长介绍了一下开智学堂这一年来的发展, 然后是到会的开智群友们的自我介绍和分享, 再就是提问座谈, 最后就是吃饭闲聊~ 阳社长讲了很多话, 具体的等小马哥笔记出来再认真回想. 但对我个人而言, 虽然信息很多, 但我也只会记住对我自己有意义有兴趣的东西.

其实也是很早在豆瓣关注了阳社长, 当时只记得写了好多挺有价值的文章, 于是关注之先. 但后来也并没有深入思考. 还好自己这次参加了python课, 重新认识了阳老, 也重新明白很多事.

昨晚, 阳社长在广州也办了一次开光大会, 详见看得见的未来不叫未来. 今天的分享沙龙, 也重新讲了一下, 被这个题目打动了.

今天来的群友中, 没记错的话, 有两位提到在人生迷茫的时候遇到了开智, 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. 说实话, 我当时就想说, 好羡慕你们. 回想过去从18岁来到香港, 到今年现在搬来深圳原来也已经快9年了.


第一年的时候, 什么都很新鲜很好玩. 结果等到了末了才发现自己完全没好好学习, 被曾经"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啊"的说法欺骗. 才发现原来当时的很多同学们就算也玩得很high, 但是学习并没有落下. 深深地被打击到. 这份同辈压力, 是真的压力, 完全让我的本科时代一直处于极度自卑极度不自信的状态. 那个时候的我, 大概真的太脆弱. 因为极度的自卑不自信, 本身性格偏内向的我, 可以说完全封闭了自己, 把自己放到了一座孤岛.

第二年的时候, 深受第一年的成绩打击, 一心只想好好听课, 学习专业基础课, 终于稍微找到了一丢丢自信. 然而, 因为是在数学系, 牛逼的同学太多了, 不仅有内地生, 还有不少香港同学. 他们都超出我想象的厉害. 是的, 我还是我, 不懂也不敢向大牛学习, 不知道如何和他们打交道, 仍然坚持认为应该自己解决问题. 虽然效率低下, 但是那时并不知道自己低效.

第三年开始, 感觉人生进入了一个长达4-5年的迷茫混乱期. 因为第二年专注于学习, 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. 但是第三年开始, 同学们已经开始往职业规划的方向行动了. 那时对我又是一个打击, 因为在那之前我没有认真思考过, 我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. 我以为还很遥远. 然而看到了不少同学已经开始为职业做打算的时候, 也是对我的当头一棒. 我才紧忙开始想. 非常难受, 我想不出来. 曾经大半夜在宿舍的天台和俺娘打电话, 就一直哭, 哭了好几个小时. 那个时候没有意识到, 现在想想, 真的是太蠢了, 为什么除了父母, 不去找些了解现况的同学聊聊困惑? 不去找下教授咨询? 不去找学校的Career Center咨询? 嗯, 是因为我封闭着自己, 完全不愿意其他人来了解我, 不愿意向他人倾诉/咨询自己的迷茫, 会有种把自己扒光了给人看的难受. 归根到底, 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. (这就是中二啊!我的中二特别晚系列…) 于是, 后面也一直想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要怎么规划. 继续读书吗?读什么?工作吗?找什么工作? 一直在问自己相同的问题而无解. 我也一直坚信要靠自己给出合理答案. 一开始没有答案, 只能放在心里压着, 很焦虑. 上课什么的还能继续学着. 但是越来越焦虑的时候, 就开始逃避, 那个时候开始花费很多时间看动漫, 看美剧, 看日剧. 只是因为不想去思考那些问题, 因为我得不到答案. 再然后, 我慢慢无法继续思考这些事, 给了自己一个暂时的答案, 选修了金融课, 希望之后在香港找金融业的工作, 因为这方面在香港比较发达, 应该最容易找工作. 但其实, 自己心里知道, 这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答案, 甚至可以说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. 也许是我太理想化, 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找到一件事, 是我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去做的. 我觉得所有的大师大牛们, 他们之中不少人都很幸运地在人生很早的阶段发现了这样一件事, 然后他们持之以恒去做这件事, 所以才能有着卓越的成就. 我并不追求卓越的成就, 只希望自己可以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, 做自己真正喜欢并且真正愿意做的事, 当然这件事也必须是有趣的有意义的. 所以, 告诉自己往金融业发展, 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答案, 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答案. 但也心存侥幸地认为, 学了一些金融之后, 也许会对金融真心感兴趣, 那样的话也不错. 这也算是一种试错, 只是用了太长的时间.

就这样给了自己一个暂时的答案之后, 焦虑才缓解了一些. 第四年的时候, 同学们纷纷开始准备各种大大小小的面试, 或者申请出国读硕读博, 有些牛逼的同学, 上半学期就拿到了offer. 我再一次深深觉得受刺激. 给了自己暂时的答案后, 为了达到这个暂时的目标, 还是会觉得自己金融方面太弱, 就算去找工作也不会容易. 于是找了两件事来拖延. 一个是延迟毕业, 一个是再读一个统计学硕士. 考虑自己还是学数学的, 自认数学领域自己是无法发展的, 毕竟智商真的不太够, 又加上考虑继续留在香港, 就在香港本地的大学里寻找合适的统计系. 在延迟了一个学期毕业之后, 我申请了港大统计系, 比想象的容易. 在等申请结果的过程中, 考虑就算开学也还有大半年的时间, 当时也离开了学校宿舍, 得自己租房, 经济压力也很大, 所以就开始找点工作. 那段时间, 又是对自己深重的打击. 因为发现自己面试能力太差了, 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一塌糊涂. 那时心情很差, 经常有种宿命论的无助感. 还好, 终于还是找到一家小公司的客服岗位, 工作了三个月. 但这3个月现在回想对自己一点提高都没有. 唯一能说明的事, 就是自己至少是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ok的人.

真正读硕士已经是第6年的事了. 这一年, 仍然是以暂时的目标为准, 所以不会太焦虑. 但是纯粹学习些新东西, 还是很乐意的, 也慢慢找到曾经第二年认真学习的劲儿, 甚至更猛烈. 在自认是人生可能是最后的学生时代时, 一门数据挖掘课, 一个小组项目, 深入认识了一位同学. 就像大妈说的, 之前虽然一起上课, 但也没有深入交谈过, 只有work together, 才是真正有了一种革命友谊. 在做小组proejct时, 他很厉害, 说话也挺有趣. 有几次和他胡乱吹水也很开心. 虽然, 他作为我们小组的组长有很多还不够略坑人的地方. 但是在这门课, 和他一起, 了解了机器学习/自然语言处理这些东西的一点皮毛, 可以说是我读硕士的最大收获. 朦朦胧胧中, 觉得自己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, 但是深入下去, 又是一片新天地, 需要的技能知识, 我都差了好大一截.

于是, 为了继续能在香港生活下去, 还是逼迫自己去找金融业的工作. 跌跌撞撞, 还好终于找到了一份小公司的工作, 当然薪水很低, 比起同学, 是完全拿不出手的那种. 这份工作开始的一段时间, 每天也是比较头疼的, 因为是做助理的打杂性工作, 对上司(副总裁)很不知道该怎么沟通. 在很多事都做的效果很差的情况三周后, 副总说, 不用我做他助理了, 去帮秘书那边做行政吧. 我内心是开心的, 因为可以避免直接和副总接触, 而秘书是个很可爱很好相处的姐姐. 然后, 这件事被CEO(是个女的)知道了后, 要我去做前台Reception, 开门端茶倒水接电话, 全部是这些工作. 一开始, 觉得自己也是够挫的了, 一个硕士毕业生, 结果只能做前台. 又一次的不自信. 但是没有辞职. 因为觉得当时的自己就算重新找工作也没有任何资本, 可能又一次找不到工作. 所以苦笑接受一切. 前台而已嘛, 做就做, 接电话就当练习粤语, 多好啊~顺带养成了喜欢给人倒茶的习惯. 记得那年年终开会的时候, CEO跟所有同事表扬我说, 把我放在前台本来以为我会辞职走人, 结果我没走. 其实我只是不敢走. 又是一段时间后, 公司的老员工跳槽了, CEO直接要我去接手那边的工作.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, 因为感觉责任比较大, 我就继续做行政就好, 反正也习惯了, 比较轻松. 而那边的工作是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, 并且工作性质来说是不能出错的. 很苦恼很焦虑, 但CEO还是坚持这么安排, 好吧,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. 硬着头皮上阵了, 最初的一两个月, 也还是跌跌撞撞的, 但是真正了解之后, 就会发现是个很简单的工作. 以及出错来说, 只要明白怎样可以尽快补救, 也没有大碍. 但比较难练的是口头沟通. 这也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慢慢不再成为问题. 当我发现已经可以轻松应对之后, 自信恢复了不少. 也开始发现, 这份工另一个好处是, 我有时间有力气做自己的事.

这个时候, 也是真正理解到自己以后一定不是走金融这条路的. 因为我知道同事们每天和客户要谈论什么, 我知道老板们每天都在谈论什么, 只要我想稍微想象如果是自己在那个位置, 我就觉得完全无法想象那些话题从自己嘴里说出来. 这不是我想要的. 现在的人大多都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,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. 我也不例外. 但是这么多年, 欺骗自己"先往这条路走吧, 也许是条正确的路哦", 这样的自我催眠已经太久了, 但我不能满足, 还是不能真正让自己认可. 既然这样, 就大方点放弃吧. 虽然俺娘一直说我, 浪费很多时间去试错, 非要撞了南墙才回头. 那又怎样呢? 不去撞一幢怎么真的知道痛? 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, 我好像就一定要遵循其他人的相同的路子走呢? 我明白, 我是效率低下的试错, 但是如果最终可以引导我走向正确的方向, 为什么不可以呢? 我不是什么非常牛逼非常聪明的人, 我只知道这种笨办法, 所以我决定要这么做.

在这样的想法很清晰后, 我做了两个决定. 一个是决定减肥, 这件事我叫嚣了很多年却从来不行动. 某一天, 真的无法忍受当下的自己, 我问自己, 你想要10年后也还是这个样子吗? 当然不想. 既然如此, 减肥吧! 把曾经收藏了很久但也从没看过的有关减肥的文章啊帖子啊翻出来, 认真阅读了一遍, 得到一个最简单的人人都知道的结论, 少吃多动. 从限制吃的东西开始, 这些那些油腻的东西少吃, 这些那些是甜品, 不能沾….等等, 因为本来工作量也不大,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吃很多, 而吃的什么也很重要. 慢慢学习什么样才是健康的饮食, 后期都是自己做饭, 少油少盐, 还好自己也不是吃货, 对味道要求不高. 少吃只是一部分, 另一部分是多动. 没其他的, 必须做运动. 最先开始是跑步, 因为是最容易开始的. 但因为住的周边环境不太适合跑步, 坚持了一周就放弃了跑步, 改成了在家健身操. 然后从郑多燕开始, pump it up, Focus T25, XHIT, Insanity大致都玩过一圈. 曾经不爱运动, 因为很讨厌身上出汗. 但跳操的过程中, 强迫自己坚持做完, 慢慢就习惯了, 而且慢慢看得到成果之后, 就会自觉不再偷懒, 破坏自己的成果. 减肥, 和大部分事一样, 还是坚持. 最近一段时间, 因为比起之前略忙, 所以有点中断, 还是会继续锻炼的. 这两天, 又参加了开饭团, 帮忙做翻译. 正好我们组的翻译任务就是有关自律/自控力的, 作者也是提到了锻炼这个事, 他说有了良好的自律能力之后, 就算你打破自己的安排或者计划, 你也可以轻易地找回好习惯, 因为你知道你曾经达到的高度, 你会不自觉想回到这个高度, 并继续超越.

除了减肥, 另一个决定就是离开香港到深圳. 因为想要往数据工作转型的话, 在香港几乎没有机会. 香港的行业过于单一, 太没有多样性, 实在是太无趣了.

其实, 到现在我还是不能清楚说出来你想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. 但我决定, 往程序媛/数据科学的路子发展, 因为开智的python课程, 我发现似乎我更适合工程思维, 其实俺爹娘也是工程师. 数据科学这方面, 因为还算是数学/统计出身的, 也并不会像很多人那样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, 大概也还是可行的. 毕竟也算是硕士毕业以来一直有所牵挂的事. 说到数学本身, 虽然本科时真的是学渣(尽管已经学的算用力了), 我也很不喜欢证明, 但我很自豪的可以说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数学之美, 就是那么一瞬间让我相信数学是非常有价值的, 即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应用不到的.


一不小心, 把这篇文写成了自己读大学以来的回顾, 有种要把自己完全交待出来的感觉. 其实真的只是想说, 很羡慕在人生迷茫时期遇到开智, 有人引导有人启发的朋友. 因为我花了这么多年, 才能多了解自己一点, 多进步一点. 如果我早点明白在人生有困惑的时候, 要学会求助, 我也许就能更快成长, 更早找到自己的方向. 但世上没有如果, 没有后悔药, 我也一直对自己说, 绝对不说后悔二字, 因为对将来毫无意义, 因为就算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在走弯路, 我也并不是一无所获. 我相信所有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.